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顺应“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法学专业确立了面向市场、突出交通法律专业特色、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由此,构建由学校和法律实务机构“协作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强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理论和技能协调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突出法律实务机构在人才培养中的全程参与。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创新及特色是:
1、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彻市场导向:到交通企事业单位、法务机构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人才需求,并联合实务机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上根据交通行业需求和本专业的办学优势,重点发展“公路交通法学、水上交通法学”两个专业方向,适时发展航空法、轨道法方向;充分利用覆盖多个省份的实习实践基地和合作共建单位联合办学;在专业教学上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衔接,教学内容和练习适应考试需求,以通过这一法律职业准入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每年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交通法律专业特色的突出。法学专业以“精通法律、眀悉交通”为办学特色,在新版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均突出了这一特征。
3、课程教学模式的协作式和精致化。与法律实务部门协同组织教学活动,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精密设置教学内容,采用“集体备课,个别指导,精细组织”的原则实施教学活动,打造精致化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突出对学生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训,加大“训练式”教学改革力度,与交通法律实务部门联合编写交通法学特色教材,至少20%的理论课程由法律实务部门专家讲授。
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聘请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对学生进行法律实务训练,至少保证50%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生产一线完成。积极开展诸如法官论坛、律师论坛、交通法学沙龙等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诊所式”、“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
以培育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重点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诊所式”教学方法和“项目式”教学方法。
1、创建高水平山东交通学院特色法律诊所,全面推广“诊所式”教学方法。在诊所类型上,重点开设交通民事法律诊所、交通刑事辩护诊所、交通行政法律诊所,以真实案件为背景,让学生在自身经历中学习,着重训练学生处理实际案件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技能训练;在开设时间上,在第四、第五、第六学期开设;训练方式上,包括教师指导课堂模拟训练和有实务经验的律师和从业人员指导真实案件办理。力争在5年内,将山东交通学院法律诊所建成省内一流的法律诊所。
2、依托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推广“项目式”教学方法。以独立的法律问题作为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处理,得出结论,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三、考试制度改革
在考试制度改革上也要突出人才培养应用型、精致化的特点,细化考试目标,更新考试内容,丰富考试形式。不仅改革过去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和平时训练所占比例,而且对于平时成绩的评定也突出过程考核,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法律文书写作、提供代理意见等方式分阶段进行考核,不仅考核理论基础,还考核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训练了法律思维,提高了法律职业技能。
真正建立起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进行课程内容及授课形式的改革。在授课内容上牢牢把握培养目标、紧跟法学领域的发展,不断修改、调整授课内容,力求保持与本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同步性。在授课形式上以及考核方法上,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动学习”、”有效教学“基本教学理念,采取灵活性、多样性授课形式,如讲授、讨论、自学、答疑等,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授课形式更趋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探索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开拓与尝试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授课形式,实现有效的教学。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考试的功能不仅仅限于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通过考试促进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同时,考试也是老师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通过相应的考试,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简言之,正确运用考试,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功效。
在近些年,法学专业积极探寻考试方法的革新,具体来说:
(1)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
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也考查学生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考试方式除了采取笔试外,还可以通过答辩、现场测试、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不管是采取哪种考查方式,其出发点是着重考核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法学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法学专业的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考查方式,如专业理论课程是法学专业的基础,必须熟记在心,因此,采取笔试方式是必要的;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实践课程,考查重点在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具体操作的方法与路径才是考查的重点,因此,通过实际操作,现场答辩才能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过程性考查,科学评判学生学习的成绩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考试期望达到相对客观公正,其评价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根据本专业课程特点,将过程性评价引入考查活动之中,倡导将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与过程中学生取得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最终决定学生课程 的总评成绩。对于平时成绩的评价,事先向学生告知所占的比重、考查的因子,考查的方法,考查的标准,并在考核过程中运用科学的考查机制,最终得出较为公正的平时成绩。
(3)积极利用考试的反馈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
根据学院的规定,任课教师及时填写试卷分析表,对学生的成绩作出定性与定量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课程组、教研室在考试之后,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未来的设想:逐步实现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实行“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相结合的出卷模式。
我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励老师积极申报各层次的教学成果、教改立项;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论文。法学专业团队教师围绕人才培养改革和专业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发表教育研究论文多篇,承担教研教改课题多项。
附表5-4 教研教改立项情况
项目名称 |
主持人及参与人 |
经费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法律援助与法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
高健 等 |
2000 |
学校 |
2008-2009 |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研究 |
石运光 等 |
2000 |
学校 |
2009-2010 |
《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
范冠峰 等 |
3000 |
学校 |
2010-2011 |
交通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
张志文 等 |
3000 |
学校 |
2011-2012 |
交通法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与实施模式探析 |
范冠峰 等 |
3000 |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
2012-2013 |
案例研究在交通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丁芝华 等 |
3000 |
学校 |
2012-2013 |
网络背景下模拟法庭课程实训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研究 |
崔晓 等 |
中国教育技术学会 |
2012-2013 |
|
名校工程视阈下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精致化培养模式研究 |
崔晓 等 |
3000 |
学校 |
2013-2014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交通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运行研究 |
马红 等 |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
2014-2015 |
|
“交+法+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 |
丁芝华 等 |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
2014-2015 |
附表5-5 教研教改论文情况
论文(著)题目 |
期刊名称、卷次 |
时间 |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中国科技教育 |
2009.1 |
交通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9.9 |
案例研究在法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
都市家教 |
2011.7 |
交通法学学科构建的背景诠释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
2012.10 |
交通法学学科构建的方法厘定 |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
2012.10 |
案例研究在交通法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都市家教 |
2014.8 |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教育体系构建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4.11 |
美国法学教育中的两种案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
法律方法 |
2015.3 |
交通法学专业特色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
教育 |
2015.9 |
《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
学理论 |
2015.10 |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交通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
长春大学学报 |
2015.12 |
目标管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6 |
附表5-6 教研教改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奖励级别 |
时间 |
交通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4.1 |
刑法学训练式课堂改革 |
训练式课堂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2013.7 |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交通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2015 年至 2017 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 |
二等奖 |
2017.6 |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交通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
中交会高教分会2015-2017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 |
三等奖 |
2017.6 |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交通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
山东交通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2017.6 |
版权所有©山东交通学院
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海棠路5001号/电话:0531-80683955/Copyright©2010-2013 [管理入口] 邮编:250300